博士论文是博士的名片。更具辨识度的DBA论文不仅成就一名企业家和管理者在行业中的权威,也令其在企业和行业中的实践和理论成果沉淀升华为更系统更出色的社会精神财富,启迪更广泛的群体。12月3日-4日,UBIDBA的博士课堂特邀法国巴黎第九大学Prof.BernardFernandez与殷天然教授一起共同带领DBA学员们共同探索《研究设计》。
对于18期已经听过教授这节课的同学,Bernard教授表示:"在论文撰写的过程中间,不管你的论文选题是怎么样的,不管你要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在要去收集数据的时候, 你如何去收集和分析数据这些细节和案例,再听一遍这个课程会有更加清晰的理解和更深入的思考。"
整个课程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关于研究设计本身的目的及核心的原则是在哪里,第二部分回到研究问题本身,在做自己的研究设计的时候要问的那个问题是什么?另外教授分享了其他的博士生做研究设计时的心得和案例并充分与学员互动交流共同探索梳理论文研究思路。
突破专家瓶颈
在整个博士论文研究过程中,研究设计(Research Desian)是奠基,好的设计和开题会让研究项目的成型更加顺畅,发挥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教授表示中国企业家中不缺乏专家和大咖,恰恰欠缺的是对"公理"的系统学习和探究,这就需要转换思维模式,迈出从行业专家到行业研究者的飞跃。
教授给大家画了一个非常形象的双漏斗图,并以服务这个研究范畴为例,漏斗的上半部分是从一个大的服务的概念,逐渐聚焦到某一个行业,比如聚焦到医疗服务机构,也可以聚焦到汽车行业、芯片行业等等,无论聚焦到哪个行业,一旦锁定了某一个行业,双漏斗就到了中间最窄的部分。这里是一个行业专家的思考和分析,比如聚焦医疗行业服务,医患关系,医生和护士和医疗机构之间的关系,会产生很多不同的视角,这些视角本身都会对服务构成起到有效支撑作用,这是行业专家能够想到的这个深度。
在回应学员关心的怎样才能不卡在行业专家的位置无法下沉,从而遭遇论文瓶颈的时候,教授表示秘诀就是你研究的问题对行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每一个行业专家都会对自己研究的这个领域存在的痛点比较明确,如何能够针对性地锁定研究问题,明确和清晰研究问题,再提出2~3个最核心的假设,然后沿着这个路径去往下展开,就从源头上遏制了研究瓶颈出现的可能。
一个研究者要做一个DBA的论文,就要下沉到另一个宽的"漏斗",在一个行业的聚焦点上再小题大做,深挖、思考和分析,这个选题才能够达到研究成果水平的贡献,让学员距离"学者型企业家"更近一步。DBA课程正是在思维模型和研究体系上,让学员实现全新的自我格局的突破;完成行业专家到研究者的站位提升;创造经济价值及社会价值。
研究过程是在提问中下沉
Bernard教授在讲授就不同研究维度提问时举例,比如医疗服务接下来往下沉是做什么?是对这些问题可能涉及的诸多维度去发问,对这些维度中存在的问题或者现象或者是挑战,提出进一步的发问和探索,如此开始拥有了研究思维。接下来就可以去找前人学者已经做好的经过实证的研究,还有理论性结论性的东西,结合我们想去探讨的这个研究问题,来提出自己的研究假设,所以这是最终能够往下沉的一个路径。
清楚地阐明假设及目标,遵循特定的流程计划,还需要明确的策略。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课题,新的问题,在螺旋式的上升中曲折前进,让研究的过程具有系统性,归纳及演绎具有逻辑性,在探索中综合分析与充分肯定写作的方法,完成新的思维方式与创造。
当然这些主题可以是从比较大的概念开始的,比如说管理,比如说绩效,比如说团队合作,比如说供应链,这都是相对大一些的概念范畴。第二步就需要在这些大的概念范畴的基础之上,去不断地尝试细化边界,使得研究主题越来越聚焦。
教授在案例分享阶段举例了管理学领域、供应链、人力资源的三个论文题目,并进行充分探讨。同时他表示,研究的成型和产出有赖于我们大量阅读,阅读的文献和前人的研究越多,对研究问题的认知就越清晰。然后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不断突破,把自己当下的这种思维方式和这个学习的状态作为起点,然后要有这种驱动力,使自己可以逐步具备研究思维方法和模式。教授表示需要在测量之前思考,而不是为了思考而测量。科学只不过是把日常思考精细化。
导课环节灵感纷呈
作为UBI DBA的特色环节,导课一直受到学员们的欢迎,理解教授课程内容并把个人理解分享出来,可以带来"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效果。
UBI DBA 19期学员张一鸣在导课中将DBA的研究设计理解为一个有边界的平衡体,像中国的太极,需要由宽度到窄度,从精度到广度,看理论到应用。这个太极图里边有黑和白,但是黑和白相间部分,其实就是漏斗中窄的那个部分,也就是我们需要精细化的部分。
他认为研究中的起始决定成败,要问好和回答好两个问题,第一题What: 研究课题怎么才有价值?第二题How: 找好主题关键词,避免10%的雷区。
最后张一鸣和大家分享了他的一段经历,他说曾经问过练功夫的师傅怎么把功夫做好,师傅说如果每天练功夫练不到4个小时,不要来找。时间没到,身体没有打开,就不会和功夫结合在一块。思想也是,须有做好"思想任务",要在不断地完善和总结中进一步提升,这个就是知行合一。
UBI DBA 17 期学员李海俊在导课中提炼了教授的漏斗模式,反复持续地探索是关键。
他认为UBI DBA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或"坐在直升机上俯视世界",这本身就是一项挑战,因为你需要努力攀登才能上去。
DBA与MBA和EMBA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思维和学习方式不同,DBA需要创造新知识。灵光一现是成功企业家的天赋,但要通过科学研究的过程对灵光进行证实或证伪并不容易,它同样需要灵感,更需要一种科学家的思维,但"奈特氏不确定性"需要科学的管理决策。
在回应教授让学员们广读文献的要求时,李海俊风趣地比喻道:读小说是吃甜点,读文献是吃苦瓜,总结文献是从苦瓜里提炼甜点。引起了学员们的共鸣。
作为一种探索,李海俊认为学术研究有一种不确定性,无法确定在何时一定获得研究成果,这意味着要在放弃与继续之间作出艰难选择,这就要求DBA 学员把开题研究作为工作实践的一部分扎实地做好。李海俊分享了8种在实践中的应用方法:现有理论或模型不加修改地用于研究的中心部分;将某种现有理论不加修改地用于你所选出的研究中的某部分;利用演绎法决定有待观察的变量,并解释你所研究的现象;"研究者的"集中激进建构主义""方法";施特劳斯和科尔宾的"建构主义"方法;几乎完全以人们的观点为中心的激进建构主义"方法";"激进批判"方法,需要用到M7的方法。
两天的课程最后,已经开题的学员信心满满地进行了开题分享,教授们一一点评,希望学员们的课题能够通过项目研究,以研究成果更好地推动行业研究发展、行业可持续正向发展。